国庆中秋双节叠加,8天假期点燃出行热潮——全国8.88亿人次出游,旅游消费突破8090亿元,文旅市场正以稳健步伐重回高光时刻。从2022年的低谷到近两年的持续高位,“体验经济”成为拉动复苏的关键引擎,而驱动这股浪潮的,正是以数字科技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。

《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4—2025》指出,我们已迈入“文旅3.0”时代。XR虚拟拍摄、城市异形屏幕、智慧景区导览等技术,不断解锁沉浸式场景新体验,也为年轻游客带来更互动、更真实的游玩选择。数字化不仅让文旅消费更便捷,更让整个产业焕发全新活力。
游戏作为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,与文旅有着天然的联结。二者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不同表达形式,内核都是通过多元载体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文化娱乐体验。因此,游戏这种媒介载体,自然成为“数字+文旅”的主力军,大量城市文旅选择与游戏携手,将线上玩家转化为线下游客与消费者,“虚拟IP+现实场景”成为城市文旅发展新方向。
除了宏观的趋势,更值得关注的是“游戏+文旅”在落地过程中逐渐清晰的三种合作模式。它们在覆盖广度与执行深度上各有侧重,共同勾勒出数字IP与城市文化融合的路径图。
其一,是“地域文化+游戏内容”的轻联动。这也是目前最常见、案例最丰富的模式。核心在于将地域景观、人文故事等文旅资产,与游戏场景或剧情连接,实现线上线下互相“引流”。例如,《黑神话:悟空》真实还原山西古建,迅速带动当地旅游搜索热度上涨;《原神》与张家界合作,让景区成为玩家线上的“打卡点”与线下的目的地。此类合作直接、见效快,能迅速借力游戏IP热度。但这类型合作极其依赖游戏IP和地方文化的契合度,看重地方文旅资产的独特性,因此多为单点合作,无法广泛复刻。
其二,是“产业集群+城市名片”的重塑造。这一模式投入更重、视野更宏观,旨在通过引入和整合某一领域的品牌与企业,形成产业生态,从而为城市打造一张鲜明的“文旅名片”。上海通过集聚BilibiliWorld、ChinaJoy等大型展会,塑造了“二次元宇宙中心”的城市形象;成都则早在2020年以“电竞+”政策为先导,吸引数百家相关企业落地,夯实其“电竞文化之都”的定位。该模式能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,但其发展高度依赖引入产业的健康度,门槛与风险也相对更高。
其三,是“长线品牌+流动整合”的深融合。相较于前两者,这一思路更注重构建一个高普适性、可流动的长线活动品牌。它通过系列化、一站式的方式,深度整合不同城市的景观、文化和产业资源,与IP体验结合,差异化地重塑各地的文旅消费模式。它的优势在于平衡了“易于复制”与“深度结合”,既非轻量化的单点合作,也非重资产的城市绑定,为可持续的“游戏+文旅”探索提供了更优路径。目前,王者荣耀全国大赛正与各城市携手,在这一模式下展开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