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面注册制深化改革的浪潮中,资本市场板块定位日益精细化,主板定位新规的 “筛选效应” 持续深化,深刻影响企业上市路径选择。近日,国家级专精特新 “小巨人”、全球第九大石英晶体元器件厂商鸿星科技,主动撤回沪主板 IPO 申请材料,这一动作并非 “退怯”,而是基于政策演进与自身发展阶段的理性适配 —— 历经900余天的 IPO 筹备与两轮问询回复,鸿星科技在无任何实质性障碍的前提下,选择暂别主板 “大盘蓝筹” 赛道,以更从容的节奏深耕主业,为行业内专精特新企业的资本路径选择提供了清晰范本。
撤单非退怯,是政策适配下的理性抉择
回溯此次决策的核心逻辑,政策环境的动态变化是关键锚点。鸿星科技 2022 年 12 月IPO 申报时,各项指标均符合当时主板审核要求;随着 2023 年全面注册制落地,主板明确 “大盘蓝筹” 定位,2024 年进一步修订上市条件,将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、营收分别提升至 2 亿元、15 亿元,重点支持规模更大、行业代表性更强的企业。报告期内公司的财务指标与经营状况仍符合2024年4月上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财务指标要求。申报后规则的修订,使公司与主板新定位产生阶段性偏差,这是撤件的核心政策背景。
从板块定位匹配度来看,石英晶振被誉为“数字电路的心脏”,虽用途广泛、产品附加值高,但市场规模有限,全球体量约在人民币三百亿元左右,并且市场集中度不高。作为深耕石英晶振细分赛道的 “小而美” 企业,鸿星科技虽以 3.08% 的全球市占率稳居行业前十,技术水平跻身一流(SMD 晶体谐振器最小尺寸达 1008),但规模体量与近期主板过会企业存在阶段性差距。主动撤回,既是对监管 “提质减量” 导向的尊重,更是避免市场价值误读、对投资者负责的审慎选择。当板块定位与企业发展阶段出现偏差时,暂缓推进恰是对长期价值的守护。
聚力成长,以业绩回暖与主业深耕双驱动
市场对业绩的担忧,在企业经营数据中找到明确回应。2023 年,受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(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创十年新低)、地缘冲突及下游去库存影响,石英晶振行业整体承压,鸿星科技业绩出现阶段性调整,这与同行业企业的波动趋势高度一致,属于行业共性挑战。
2024 年,随着产业链去库存完成与电子产业复苏,企业经营显著回暖:营收同比增长 4.8% 至 5.67 亿元,扣非归母净利润 1.26 亿元,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1.73 亿元,盈利质量与现金流状况同步改善。针对股权诉讼与分红争议,公开信息亦给出清晰答案 —— 股权涉诉仅涉及控股股东 1.94% 权益,不影响实际控制人控制权,且已收到不起诉决定;2021-2023 年累计分红占净利润比例 51.88%,2020 年部分分红更以 “再投资” 注入子公司支持产能,全程合规且贴合发展需求。
暂别主板的鸿星科技,正以更坚定的步伐深耕主业。作为“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”,公司获得多项专利授权,突破微型化溅射镀膜、高精度点胶等核心工艺,产能端随着浙江德清基地产能逐步释放,未来还计划推进基地二期项目建设,重点覆盖1008、1210等小尺寸高附加值产品,进一步承接新兴市场订单,提升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占比,扩大全球市场份额,为本土电子制造业筑牢供应链根基。在资本路径上,鸿星科技将动态关注政策导向,待技术突破与规模扩张达成新高度后,择机对接更适配的资本市场赛道。
石英晶振行业正迎来国产替代与新兴需求的双重机遇,预计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 67.33 亿美元。鸿星科技以 “退一步” 的理性,换得 “进一步” 的主业深耕空间,这家扎根行业三十余年的专精特新企业,正以技术为笔、产能为墨,在国产基础电子元器件突围的画卷上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稳健篇章。